許多患者在照鏡子時,發現只有「下排牙齒」擁擠或歪斜,便會產生疑問:「是不是只要矯正下排就好?」
事實上,下排單顎矯正雖然在特定情況下可行,但並非人人適合。本文將完整解析下排矯正的適用條件、費用差異、治療流程與注意事項,幫助你在決定前充分了解風險與替代方案。

什麼是「下排單顎矯正」?
所謂「單顎矯正」,指的是只針對上排或下排牙齒進行排列調整。
若僅做下排矯正,通常是因下排牙齒排列不整、擁擠、或輕微前傾,但上排牙齒與咬合狀況仍屬正常。
然而,牙齒並非獨立存在於上下顎,而是形成整體的「咬合系統」。若只調整下排而忽略上排配合,可能導致咬合干擾、下巴關節壓力或美觀不對稱。因此,是否能只做下排,需由正顎或矯正專科醫師經過完整評估後才能確定。
適合只做下排矯正的狀況
1)下排輕度擁擠或齒列不齊
臨床判斷重點:擁擠量多在 1–3 mm;下前牙輕微旋轉或傾斜,上顎前牙位置穩定、覆蓋覆蓋度(overjet/overbite)在生理範圍內。
常用評估:口掃/齒模量測擁擠量、側顱定位片評估切牙傾角(IMPA)、咬合接觸圖。
治療拿捏:透明牙套或局部固定式即可,多採微量片間去釉(IPR 0.2–0.5 mm/面)釋放空間。
需要時可加輕度橡皮筋調咬合接觸。
風險提醒:過度前傾易造成上顎內側碰撞/咬合干擾;若牙周骨量不足、切角前推恐引發牙齦退縮。
2)上排排列良好、無空隙
臨床判斷重點:上顎前牙列整齊、弓形漂亮,不需水平/垂直位置調整。
常用評估:微笑線、正面與 45° 角度自拍或臨床照,確認美觀訴求主要在下排。
治療拿捏:下排單顎矯正即可;若個案希望「齒色一致、視覺更整齊」,可於療程後下前牙微調修邊/拋光與美白。
風險提醒:患者易高估「只做下排」對整體外觀的改善幅度,需預先溝通期待值(臉型與笑容主導多在上顎/上唇)。
3)咬合高度充足
臨床判斷重點:臼齒接觸穩定,不會因下排移動而破壞咬合平衡;無深咬/開咬傾向。
常用評估:咬合紙/數位咬合分析、前導引與犬牙導引檢查、關節活動度與疼痛史。
治療拿捏:移動量以水平排列為主,避免大幅垂直變化(如過度擠出/內收),減少對顳顎關節的二次影響。
風險提醒:若原本就輕微深咬,單做下排可能加重前牙干擾;建議保守移動並密切追蹤關節回饋。
4)曾做過全口矯正但下排回復
臨床判斷重點:屬局部復發(如下前牙擁擠回來 1–2 顆),上排與後牙咬合仍穩定。
常用評估:舊照/舊模型比對復發部位與量、檢視維持器配戴紀錄。
治療拿捏:可用短程透明牙套或局部固定器「再矯正」;同時升級維持策略(如夜間硬式+日間軟式交替)。
風險提醒:若原療程結束時咬合未完全穩定、或牙周支持不足,單顎再矯正復發率依然偏高,需先找出復發成因。
不建議只做下排的情況
A. 明顯暴牙或戽斗型骨骼(骨性 II/III 類)
原因:問題來自上下顎基骨關係或上顎前突/下顎後縮,單動下排僅會掩蓋矛盾甚至加劇唇突、顏面不協調。
建議:雙顎矯正或合併正顎評估;必要時配合骨釘/骨鈦釘輔助牽引。
B. 上下顎齒列不對稱(中線偏移、交叉咬)
原因:只移下排會將中線錯位固著;交叉咬未處理會造成單側磨耗與關節偏移。
建議:雙顎協調移動,必要時加入擴弓/交叉橡皮筋或舌側牽引。
C. 咬合不穩、臼齒開咬或深咬
原因:下排單顎很難同時建立前導引/犬牙導引與臼齒穩定接觸;開咬/深咬多涉及垂直向控制。
建議:雙顎規劃,配合垂直控制(骨釘上抑/下抑、後牙擠出/內收),或透明牙套加垂直切面控制。
D. 需改善臉型或微笑曲線
原因:臉型與笑容多由上顎與唇齒關係主導;僅排整下排外觀改變有限。
建議:雙顎評估,搭配上顎切牙唇齒顯露度、笑線設計與側貌優化。
下排牙齒矯正的流程
Step 1|初診與評估
由矯正專科醫師進行口內檢查、X光、咬合記錄與齒模掃描,判斷上下顎關係與牙齒傾斜角度。
若確定上排穩定,方可考慮單顎治療。
Step 2|治療計畫與選擇方式
常見下排矯正方式包括:
- 透明牙套矯正(Invisalign、Spark、Angelalign)
- 固定式矯正(傳統金屬、陶瓷牙套)
- 局部矯正(Mini矯正、部分排齒器)
Step 3|開始矯正
依方式不同,療程約需 6 個月至 1.5 年不等。透明牙套需每 1~2 週更換新牙套一次,固定式則每月回診調整。
Step 4|配合維持期
治療結束後仍須配戴維持器(retainer),避免牙齒回彈移位。通常維持期為 1~2 年,視個人狀況而定。
下排矯正的費用比較表
小提醒:費用會依照個人狀況、診所地區、矯正難度、材料品牌而異。建議於初診時由醫師進行全口評估與報價,避免後續追加項目費用。
只做下排矯正的優缺點
優點
只進行下排牙齒矯正,對許多輕度齒列不整的患者而言,是一種療程時間較短、費用相對低、干擾性也較小的選擇。由於僅移動下排牙齒,整體治療的複雜度降低,透明牙套的片數或固定式牙套的調整次數都會相對減少。這樣的治療方式在輕度擁擠或前牙輕微旋轉的情況下特別適用,平均只需六至十二個月即可完成,相較於雙顎矯正更節省時間與成本。
不過,醫師通常會在治療前進行完整的咬合評估,確認上排牙齒與咬合穩定度,確保治療過程不會造成功能性問題。
另一項優勢是影響範圍小、生活不便度低。因為只矯正下排牙齒,上排維持原狀,患者在進食與說話時的不適感相對減少,適應期也更短。這對需要保持外觀自然或頻繁開口說話的族群特別友善,例如服務業或公開場合需要互動的人員。雖然生活干擾較小,但醫師仍會提醒患者加強口腔清潔,矯正期間容易因食物殘渣堆積導致牙菌斑、牙周發炎或齲齒,因此每日應使用齒間刷或沖牙機輔助清潔,以維持口腔健康。
此外,只做下排矯正非常適合輕度排列問題。當主要困擾集中在下前牙輕微傾斜或擁擠時,醫師可透過微量片間去釉(IPR)來釋放空間,使齒列得以順利排列。這類治療以「水平排列」為核心,不需進行大範圍的垂直或骨性調整,因此風險相對可控。對於希望改善外觀細節、追求整齊視覺效果而不需大幅改變臉型比例的人而言,是一個理想的選項。
缺點
儘管下排單顎矯正具有短期與經濟上的優勢,但仍存在結構性與穩定性風險。最常見的問題是上下齒列不協調造成的咬合干擾。當下排牙齒在矯正後前推或重新排列,上顎牙齒若未配合調整,可能出現提早接觸點,導致咬合時前牙卡住或力量不平均。長期下來,可能造成下顎肌肉緊繃、顳顎關節不適甚至疼痛。臨床上,醫師會透過咬合分析與接觸檢查來避免這類情形,必要時會建議同時進行上顎微調,以確保整體咬合穩定。
其次,咬合壓力容易集中在下排前牙。由於僅調整下排,力量分布可能不均,導致前牙切緣受力過大,長期磨損或牙齦退縮的風險上升。若未建立良好的導引關係,部分患者還可能出現冷熱敏感或輕微鬆動感。為降低風險,醫師會採取輕力、短距離、分階段的移動策略,並於中後期透過接觸紙或數位咬合儀檢查力量分布,必要時進行微調。
在外觀層面,下排矯正的美觀改善幅度有限。多數人期望透過矯正獲得更理想的笑容與臉型,但實際上,臉部比例與笑線主要由上顎牙齒與上唇位置決定。下排矯正僅能改善下顎視覺整齊度,對臉型或笑容曲線的影響不大。醫師通常會在治療前透過微笑照或側貌照與患者充分溝通,明確說明可改善的範圍與限制,避免產生過高期待。
此外,下排矯正的穩定性普遍較低,復發機率也較高。由於上顎牙列未同步調整,下排牙齒在完成治療後仍可能受舌頭力量或咀嚼壓力的影響而逐漸移回原位。若未依照醫囑持續配戴維持器,常會在半年至一年內出現輕度齒列擁擠的回復現象。因此,醫師會特別強調維持期的重要性,並規劃明確的配戴策略,例如在矯正後的前六至十二個月加強使用夜間硬式與日間軟式維持器,或加裝下排舌側固定線,以提高穩定度。
總體來看,只做下排矯正適合上排整齊、咬合穩定且僅有輕度排列問題的患者。如果存在骨性異常、深咬或交叉咬等情況,則更適合進行雙顎矯正以確保功能與外觀兼顧。治療前的完整評估、醫師的專業規劃以及患者對維持器的配合,都是影響最終成果的關鍵。透過醫師與患者雙方的良好溝通與配合,才能讓單顎矯正在安全範圍內達到理想的整齊與穩定效果。
治療前後的注意事項
- 務必完整評估上下顎關係
單顎矯正若未考慮咬合對位,可能造成磨牙、下巴偏移或顳顎關節不適。
- 選擇經驗豐富的矯正醫師
單顎矯正需精準控制牙齒移動角度,建議由正顎或矯正專科執行。
- 維持良好口腔清潔習慣
固定式矯正易藏汙納垢,透明牙套亦需每日清潔,避免蛀牙與牙周問題。
- 遵守回診與維持期
規律回診、配合維持器佩戴,才能讓矯正成果穩定持久。
常見問答 Q&A:只做下排矯正的迷思與真相
Q1:為什麼醫師不建議我只做下排?
牙齒矯正並非單純讓牙齒「變整齊」的美觀調整,而是牽涉上下顎之間的動態平衡。上下牙齒是互相咬合、互為制衡的系統,若只調整下排,可能破壞原本穩定的咬合關係。臨床上常見的情況是,患者原本上下接觸良好,但下排矯正後因前牙前傾或位置改變,與上排牙齒內側發生碰撞。這種咬合干擾不僅會造成牙齒磨損、牙周受力不均、甚至引起顳顎關節壓力增加,長期下來可能導致關節疼痛或開口受限。因此,醫師之所以不建議僅做下排,並非矯正不行,而是要避免破壞原本穩定的整體平衡。
Q2:我只有下排牙齒不整齊,可以用透明牙套解決嗎?
可以,但仍需專業評估。若你的上排牙齒排列整齊、咬合關係正常,且沒有骨性錯位問題,透明牙套確實是一種美觀、方便且可行的方式。透明牙套的優點在於可拆卸、易清潔,且矯正過程中幾乎不影響日常生活。不過,若牙縫過小、下顎骨角度不理想或下排擁擠程度較高,醫師可能會建議輔以微量磨牙縫(IPR)或配合附件、橡皮筋等輔助機制,以確保移動精準、咬合穩定。透明牙套雖然外觀隱形,但並非所有下排矯正都適合,仍需透過 X 光與咬合分析確認可行性。
Q3:單做下排會不會比較容易復發?
確實如此。由於矯正後上排並未同步調整,下排牙齒在受力與空間配置上仍受到舌頭與咬合力的影響。長期下來,若力量分布不均或維持器未規律配戴,下排容易再度出現輕微擁擠或歪斜。
臨床觀察顯示,下排矯正後若未妥善維持,大多在半年至一年內會有輕度回復的現象。為避免復發,醫師通常會設計雙重維持策略,例如夜間使用硬式維持器、白天使用軟式維持器,或於下排安裝固定式舌側維持線。此外,前半年為牙齒「記憶期」,骨骼與軟組織尚未完全穩定,因此長期配戴維持器與定期回診觀察,是確保成果持久的關鍵。
Q4:單顎矯正的療程時間通常多久?
療程時間依照擁擠程度、牙齒密度及個人配合度而異。一般而言,單做下排矯正約需 6 至 12 個月,若屬於極輕度不整齊,甚至可能於半年內完成。
但若治療過程中醫師發現咬合需微調上排、或患者希望同時改善上下牙弓協調性,療程可能會相應延長。透明牙套矯正者需每一至兩週更換新牙套,固定式矯正則須每月回診一次以進行力量調整。
需注意的是,雖然下排矯正時間看似短,但維持期也是療程的一部分。治療完成後,維持器通常需配戴一至兩年,讓牙齒與牙周骨逐步適應新位置,避免回復原狀。
Q5:如何判斷自己是否適合只做下排?
最準確的方式是由矯正醫師進行全口 X 光、側顱定位片與數位口掃分析。透過這些資料,醫師能評估上下顎骨關係、牙根角度、牙周健康及咬合對位狀況,判斷是否可單獨進行下排矯正。
若僅是肉眼觀察「下排看起來有點歪」,但實際存在前後或垂直咬合錯位,單顎矯正反而會破壞原本的平衡,造成新的問題。真正適合只做下排矯正的患者,需同時滿足咬合穩定、上排整齊、骨性條件正常三項條件。
若評估結果顯示咬合不協調或骨性不對稱,醫師多會建議進行雙顎矯正,以確保美觀與功能兼顧。這也是為什麼「先讓醫師看」始終是最關鍵的一步。
醫師建議:矯正不只是「排整齊」而是「調整平衡」
許多患者以為矯正只是「讓牙齒看起來整齊」,但真正的矯正目標是建立穩定、健康又美觀的咬合關係。
若單純追求下排整齊卻忽略整體協調,可能導致後續的功能與美觀問題。
因此,在考慮「只矯正下排」之前,應由專業牙醫進行完整咬合評估。
只有在確認上下顎協調、牙周健康良好時,單顎矯正才是一個安全且合理的選擇。
矯正的關鍵,不只是整齊,更是平衡
無論是全口矯正還是只做下排,最終目標都不僅是讓牙齒排列整齊,而是建立穩定、舒適且健康的咬合關係。許多患者因為外觀需求或時間考量,傾向選擇單顎矯正,但實際上,每個人的骨骼結構、牙周條件與咬合模式皆不同。若在未經完整評估下貿然進行,只矯正下排雖可暫時改善美觀,卻可能造成長期的咬合不協調與關節壓力。
理想的矯正計畫,應兼顧「美觀」、「功能」與「穩定」三大面向。
透過醫師的專業診斷、影像分析與個別化治療設計,才能確保矯正結果符合牙齒受力生理與骨骼平衡。對於僅有輕度排列不整的患者,單顎矯正仍可是一個安全且有效的選擇;但若涉及上下顎錯咬、骨性不對稱或臉型比例問題,則應從整體出發,由專科醫師規劃完整矯正方案。
在任何情況下,溝通與評估永遠是成功矯正的第一步。
讓專業醫師為你進行全方位分析,才能找到最合適的治療方式,避免日後復發與不適。
矯正的價值,不在於矯得快,而在於能讓牙齒穩定、自然地陪伴你長久維持笑容的自信與健康。
在嘉貝牙醫,我們提供三大優勢,讓你的矯正療程更安心
一、專業矯正團隊
嘉貝牙醫由臨床經驗豐富的矯正專科醫師親自評估與規劃,精準掌握每一階段的療程進度與費用,讓矯正過程安全穩定,患者能清楚了解自身狀況與預期成果。
二、先進數位設備
我們導入數位口掃與 3D 模擬技術,在治療開始前即可預覽未來笑容樣貌與矯正路徑。患者能即時掌握費用組成與療程細節,療程透明、安心無負擔。
三、客製化治療方案
每位患者的牙齒條件與生活需求不同,嘉貝牙醫會依據個人口腔結構、工作型態與美觀訴求,量身打造專屬矯正計畫,兼顧美觀與實用性,有效避免不必要支出。
選擇嘉貝牙醫,不僅能有效控管矯正費用,更能在專業團隊的陪伴下,安心完成每一階段療程。從初診評估、治療執行到後續維持,我們都以最嚴謹的態度守護你的笑容與口腔健康。
讓嘉貝牙醫的專業醫師為你打造專屬療程,從今日開始,開啟健康與美麗並行的新生活。
延伸閱讀:
>>自鎖式矯正器和隱形矯正你選哪個?醫師給你8項比較答案!
>>矯正牙齒費用多少?5大關鍵成本公開,醫師爆料價差其實超驚人!

